三下乡 | 非遗烙画助振兴 青春执笔绘新篇
为探寻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,“三下乡”期间,我校“多彩葫芦”实践团一行8人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葫芦山庄,围绕国家级非遗项目“葫芦烙画”开展深度调研与实践。队员们以烙笔为媒,对话千年技艺,在火与木的碰撞中感悟匠心传承,探索文化赋能乡村的新可能。
烙笔生花:解码千年技艺
实践团首站探访工艺美术大师冯璟波工作室。冯师傅手持电烙笔在葫芦上勾勒,青烟中《鱼跃荷塘》渐显。“烙画讲究温度、力度、速度‘三度’,分别决定色泽、深浅与线条。” 他边演示边讲解,电烙笔借葫芦天然纹理,将游鱼莲叶巧妙融合。
工作室里,“七彩烙画” 技艺令人称奇——通过160℃—260℃的精准控温,可呈现七种烙色。一幅 “乡村振兴系列” 线稿格外醒目:传统农舍与现代农业园区相映,青年直播带货场景跃然纸上。“每个葫芦都是独特画布,要顺应其‘性格’。” 冯师傅说。

冯璟波老师为“多彩葫芦”实践团讲解葫芦烙画工艺

非遗传承人冯璟波进行葫芦烙画展示
以火为墨:青春体验非遗温度
队员们尝试烙画时,看似简单的直线练习变得艰难。“160℃描轮廓要稳,200℃铺底色需匀,260℃刻细节得准。” 队员强雅慧反复调整姿势,仍烙出 “波浪线”。冯师傅笑言:“这歪斜纹路像天然水波,艺术本无标准答案。”
师徒协作完成集体作品《青春印记》。冯师傅添上采蜜蜂时说:“传统技艺需要年轻人像蜜蜂传粉般,把文化传播更远。” 电烙笔的焦香与葫芦田清香交织,绘出非遗传承图景。

冯璟波老师指导实践团成员进行葫芦烙画

实践团成员烙画初体验
古今交响:文旅融合助振兴
调研发现,葫芦小镇正上演传统与现代的对话:非遗工坊里老艺人创作《水浒传》人物,隔壁直播间年轻人推介文创,研学基地孩子们体验简易烙画。村支书介绍:“去年‘烙画体验游’带动周边30多户种植葫芦。”
如今的葫芦山庄,非遗工坊与电商直播间比邻,老艺人烙笔与年轻人数位板相映。当烙画葫芦成为乡村故事载体,非遗技艺变致富密码,乡村振兴便有了深厚文化根基。